重磅!2018年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实录(附答辩结果)
(以下顺序为答辩顺序,不代表票数顺序。此结果不作为最终结果,仅作为特等奖学金评选的参考材料提交校务会议,最终获奖名单将由校务会议审议确定后在校内信息门户公布。)
司桂恒 建筑学院
孟子立 电子系
江国琛 材料学院
赵长欣 化工系
张 园 建筑学院
田 毅 自动化系
刘 充 社科学院
姚顺宇 物理系
李林森 微纳电子系
吕一铮 环境学院
伍绍文:世界成为我回看自己,回看祖国的地方。
周佳:2017年全国总决赛,我作为主力后卫打满全场,战胜了CUBA十冠王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我们又战胜了优秀的北京大学,成功卫冕。每当我拼到抽筋,是清华精神激励我坚持下来。
司桂恒:做优秀的建筑人,立志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人。助力祖国未来人居建设,我在路上。
孟子立:我想成为一个国际领先的网络科学家,为建设网络强国而奋斗。
江国琛:我只是清华普通一员,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赵长欣:我从小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的时候就自己打造了一个实验室,我最喜欢玩的呀,就是双氧水。到了清华之后,我从一个双氧水的破坏者,变成双氧水的生产者;改变的是研究方法,不变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敬畏。
张园:将中国的人文关切,带到世界的广厦万千,用设计让风餐露宿的人也感到城市的温暖。
田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感染更多的人。
王元辰:做国际舞台上的清华环境人,在国际组织致力全球气候行动,助力中国的全球环境治理战略。
刘充:我的眼前分明只有一个字,美!是自然的、抽象的美,也是社会的、鲜活的美,我想,更是学科交叉的美!
姚顺宇:做研究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水平,实际上基本的知识可以做出很棒的研究 。很多技术可以边做边学,这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保持提出问题的态度。
李林森: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吕一铮: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以下按答辩顺序排列:
伍绍文:世界成为我回看自己,回看祖国的地方
人文学院的伍绍文,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交换并取得全A成绩,参加美国比尔•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大学生社会创新创业大赛获清华组冠军。有一次,伍绍文接待澳大利亚的证监会主席,对方却一直反应较为平淡。观察到对方有默念旧约的习惯,伍绍文便主动与对方聊起自己关于亚伯拉罕的理解,对方一下子就产生了兴趣。最后,这一次接待工作顺利完成。
在40多次国际活动当中,伍绍文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流并不仅是了解他国面孔背后的思想、传统,更是要主动去对话的多元文化和要坦然去面对的文化分歧。在清华国际化的进程中,他也组织了国际社团联盟,鼓励社会创新的教育调研,希望能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评委问道:在拥有世界眼光的同时,中国学生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立场。伍绍文在回答中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从中国角度看世界,而是主动融入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伍绍文介绍道:“大一时学校内交流活动,我想把中国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我想展现中国最真实的一面;到大三时,我发现世界的同学更关心世界的问题。因此,我想站在全球视角,在世界中展现中国的力量和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伍绍文:男,人文学院外文系英52班。“星空”计划第四期成员,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院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奖学金、清华大学暑期实践银奖等。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交换并取得全A成绩,参加美国比尔·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大学生社会创新创业大赛获清华组冠军。过去三年参加了47项跨国类交流活动,任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会长、清华金融协会常务副会长,美大学生交流论坛组委会主席, 与苏世民学者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Global Solution Festival项目。
周佳:清华人不服输、敢担当的精神激励了我
周佳的介绍人校团委朱晓冬老师首先回顾了清华体育代表队的历史。谈到清华体育,就不能不提1914年入学的孙立人将军,在校期间,孙将军先后加入了5支代表队,参加了远东运动会的篮球比赛并获得了冠军。进入21世纪,篮球辉煌再次燃起,2014年开始,清华女篮高水平运动队复建,第一届参加CUBA女篮比赛就杀入四强,2017年、2018年又两次获得CUBA全国冠军,周佳便是其中重要一员。
2014年清华女篮复建,周佳以专项第一入学,成为清华女篮第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与清华女篮共成长:第一年转型CUBA,第二年夺得季军,第三年一鸣惊人、夺得首冠,第四年战胜北大、成功卫冕。
“2017年全国总决赛,我作为主力后卫打满全场,战胜了CUBA十冠王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我们又战胜了优秀的北京大学,成功卫冕。每当我拼到抽筋,是清华精神激励我坚持下来。”
作为主力后卫,周佳每天进行不少于三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拼搏、坚韧、团结的精神促使周佳肩负使命、追求卓越。面对劲敌,周佳说:“清华人不服输、敢担当的精神激励了我。”
体育的迁移价值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四年平均学分绩3.7/4.0,获得体育优秀奖、综合优秀奖和唐立新奖学金等,也为清华体育事业做出贡献,曾任马杯篮球裁判与教练员。
专注于当下,勤学好问,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是周佳平衡高强度训练和学业的经验。在评委问到自己的未来规划时,周佳回答,作为一名即将入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学生,她希望将她热爱的金融与体育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成为一名跨界复合型人才。
周佳:女,经管学院经47班。大三学分绩年级第一。曾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业优秀奖、体育优秀奖,体育代表队十佳队员。担任清华女篮绝对主力后卫,带领清华女篮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2017年参加全运会以全胜战绩获得中国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枚三人篮球金牌。担任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第一党支部书记、马约翰杯及机械工程系男篮的主教练、班级团支书等职。
司桂恒:助力祖国未来人居建设,我在路上
介绍人建筑学院庄惟敏老师介绍:“什么是最优秀的学生?单独理工科优秀,和单独艺术绘画优秀,都不是最优秀,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优秀的。而建筑就是这样一种学科,融会了设计的智慧与人文的关怀。司桂恒有对古代建筑的理解和对中国文脉、对弱势群体的关照,难怪鸟巢的设计大师都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司桂恒就是这样一个让老师眼前一亮的才子。”
司桂恒认为,建筑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许多弱势群体的处境都可以依靠优良的建筑设计得到改善。他从零开始,不断探索设计领域,设计了友人驿站、养老院、海淀东升科技园等,民生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在学业上,他每周会投入四十到五十小时的设计学时。在十门设计课全组最高分的同时,他也大量参加课外竞赛设计,是中国建筑学会首批学生会员。
鸟巢冬奥会奥运村建筑师李兴钢老师这样评价司桂恒:“他有超高的天分,也有过人的勤奋。”李兴钢老师称赞他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谈及建筑学院“熬夜爆肝,重视养生”,他笑谈自己不爱枸杞爱运动,是建筑学院夜跑优秀个人。除了超常的课业能力外,他在社工领域也十分卓越。他担任过六七八字班的暑校辅导员,“为什么孩子都蛮喜欢我的?可能因为他们在我身上看到了清华人的方方面面吧。”
温文尔雅的谈吐中,柔和而不失力量,司桂恒反复强调,“要把对建筑的思考传递给更多人。”
司桂恒:男,建筑学院建51班。前三年总学分绩年级第一,10 设计课课题全部为最高分,9 门满分,其中 6 门得到导师 A+的评价,设计总学分绩 3.97,年级排名第一。中国建筑学会年级最小的学生会员,曾获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优秀设计奖,LOFT+未来住宅设计优秀奖,Home@未来人居竞赛三等奖等。曾连续三年担任暑期学校辅导员,连续两年担任新生骨干营辅导员,现任建筑学院团委组织副书记。129纪念曲《征程》演唱者,建院夜跑队优秀个人,参与一系列公益志愿活动。曾获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建筑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孟子立:我想成为一个国际领先的网络科学家,为建设网络强国而奋斗
孟子立进入清华大学时年仅十五岁。大学三年,28门课程满绩,占计分课程的47%,以推研排名第二的成绩获得网络研究员免试直博生资格。
他的推荐人王剑老师说,孟子立有两个标签,一是自律,是电子系为数不多的11点睡觉的学生,二是自我驱动力。
孟子立入选清华大学多项人才培养计划。大二进入课题组时,科研对他来说是3000页文献,无数组会讨论。从被写进一篇论文的“致谢”开始,到第六作者,再到第一作者,孟子立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希望“为建设网络强国而奋斗”,他着力于计算机网络领域,慢慢从参与者到主导者,让网速更快,让体验更好。
在发表顶级会议/期刊论文 6 篇的光环背后,孟子立的投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投稿的论文也曾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也曾在苦等后等来被拒的消息。他说,“行胜于言,屡败屡战的精神支撑他走到现在。”
基础扎实、专业突出、科研优秀的孟子立,大三时参加 SIGCOMM 学生研究竞赛,成为清华唯一进入口头报道环节的参赛者,获得自2010年以来,中国在 SIGCOMM 学生研究竞赛中获得的唯一金牌。他说,“我想成为一个国际领先的网络科学家,为建设网络强国而奋斗!”
孟子立:男,电子系无58班,三年总学分绩年级第一。15岁考入清华,入选“未来学者”计划、“星火计划”、“启航计划”、“江村学者”等人才培养计划。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高通奖学金等。先后在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网络科学研究,获闯世界计划 A+类资助,获 ACM SIGCOMM 学生研究竞赛金牌,已发表顶级会议/期刊论文 6 篇,其中三篇为第一作者,任学术会议 ACM IMC 2018 Shadow PC 委员、IEEE TNSM 期刊审稿人。
江国琛:我只是清华普通一员,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材料学院冉锐老师作为江国琛的介绍人,说道:如果不是大二时江国琛父亲病重,同学们可能到毕业都不会知道他的家庭有多么不易。
江国琛说,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牢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所在高中三年来唯一一位考入清华的学生,他脚踏实地,奋勇向前。江国琛大二学年,在父母罹患重疾的巨大压力下,江国琛依然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在清华的勤工助学体系下,江国琛三年来的服务时间超过600小时,成为学习安全服务队先进个人。他感慨,“清华对贫困学生实在太好了”。获得了帮助,更懂得感恩。回报关爱,他参加了超20项志愿活动,成为五星级志愿者。令江国琛感动的一件小事是,在校园义务志愿讲解活动中,一次与一名游客小女孩合影,她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也要当他这样的志愿者。
出身不易,他参加更加贴近实际应用的科研项目。在斯坦福大学UGVR项目中,他探究大规模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方法。江国琛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希望做有理想有意义的科研。“我问心无愧,但在这里答辩很愧疚。我只是清华普通一员,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江国琛:男,材料学院材53班。大二大三学分绩排名年级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志愿公益优秀奖等。钴铁基非晶合金微纳力学性能的探究成果获得清华大学第三十六届挑战杯三等奖。入选UGVR项目赴斯坦福大学研修。大学期间参与超过20项志愿服务活动,获评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连续两年获评十佳志愿者。曾任材料学院紫荆志愿支队队长,现任勤工助学大队治安服务队负责人。
赵长欣:改变的是研究方法,不变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敬畏
赵长欣甫一上台,这样介绍他的研究对象:“我最喜欢的就是双氧水儿,因为他活泼”,全场都笑了。在赵长欣的世界里,科学就是这样充满了乐与美。一张硬核成绩单,三年连续学分绩第一,二十二门4.0满绩专业课,76%的课程取得A Level 成绩……科研的压力在过硬的基础支撑下,成为了一种享受。赵长欣找到自己的研究所爱是在大二“纳米能源”课程上,他关注到了有机骨架材料,他说,“太美了,我就研究它了!”如今,他已经成功研究出有机骨架材料的一步合成,发表SCI论文,获校“挑战杯”一等奖。在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做口头报告。
赵长欣对化学的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那时他在家里建立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最爱玩的就是双氧水。不过他说,比起“家里小作坊”,还是更爱清华实验室。他着重提到了感谢学校为他提供的一切资源,从硬件设施,到导师辅导,尤其今天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师兄师姐的帮助。
感念于这种学术的传承,他担任了“破晓计划”新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导人,指导两名“六字班”同学完成项目,获“优秀指导人”称号。他把这个过程称为从“被点燃”到“去点燃”。而另一个过程则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赵长欣不仅担任了校、院学生科协副主席,还自己组织起了“老馆小分队”,在这个小分队中,有6人年级前十。在他的带领下,有更多同学投入了科研事业。
赵长欣认为,自己的成就与国外的交流经历也有密切关系。在国外,通过不同研究范式的对比学习,他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学业基础与国际视野成为两大科研支柱。在未来,他说,“我要进一步创新,来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我从小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的时候就自己打造了一个实验室,我最喜欢玩的呀,就是双氧水。到了清华之后,我从一个双氧水的破坏者,变成双氧水的生产者;改变的是研究方法,不变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敬畏。”
赵长欣:男,化学工程系化51班。连续三年学分绩年级第一,“星火计划”第十一期成员。曾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国家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等荣誉。凭借其研究项目入选“未来学者”、“学推计划”等,获得2018年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在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发表了 SCI 论文,并且发表了一作会议论文两篇,现任校科协副主席、化学工程系科协副主席。
张园:将中国的人文关切,带到世界的广厦万千
张园在新雅书院和建筑学院均保持年级第一的成绩,并选择了苏世民书院作为自己的下一站,力争将来胜任建筑领域的全球挑战。
张园的推荐人甘阳老师说,作为新雅书院的首届学生,她选修了超出培养方案一倍的高强度课程。她是一个单纯的、从求知出发学习知识的学生。曾经的她大一文学论文刚过及格线,而经历过578本文科图书阅读量,21万字中英文写作,4次担任新雅通识课程助教的历练后,张园成为一名更人文的工科生。
多次社会实践,让她看到了自己所具有的社会力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她梦想人们能在建筑的庇护下找到温暖生活,带着这样的理念,从大二开始张园进行照澜院菜市场改造设计,该方案获得年级唯一一个北京市建筑设计院BIAD优秀设计奖。
她获得建筑学院唯一的牛津大学暑期研修机会,并以综合第一名的成绩前往意大利交换,除英语之外,还学习法德意三种语言。在行走世界的路上,张园透过精致的设计图纸看到人民真正的需求。米兰难民聚集的地铁站深深触动了她,用设计让风餐露宿的人也感到城市的温暖,用建筑关怀弱势群体,成为她的追求。
作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的优秀代表,她始终思考“为谁而读书,为谁而建筑”,清华的通识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张园说,“要目光亲临,心系时代,将中国的人文关切,带到世界的广厦万千。”
张园:女,建筑学院建41班。新雅书院、“思源计划”第14期成员,前四年总学分绩年级第一。曾在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风语筑”纸板建筑设计与建造竞赛中获第一名,并前往英国牛津、意大利米兰、印度德里等地进行社会调研与设计实践。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领域最高水平会议发表文章,在北大哲学学术会议发表文章并做会议报告。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好读书”奖学金,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等荣誉。
田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感染更多的人
自动化系张涛老师介绍,在自动化系诸多优秀同学中,自己很欣赏田毅:他有他独特的地方,体现清华学生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他是清华自动化系第一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的本科生,拥有很强的国际视野。
怎么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田毅说,他刚开始也是“吃瓜群众”,不知道如何做。夯实基础,入选星火后,他开始在科研逐渐独当一面。个人取得成绩就够了吗?他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感染更多的人,贡献高水平电设比赛。把自己的热情辐射给更多的参赛选手。他们共同战斗,结下科创情谊,终生难忘。
做好本职研究,需要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为了提高自己的全球胜任力,他每学期坚持学习一门外语。
如何引领团队?面对评委提问,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做出突出成绩,还要有一颗善于并愿意沟通的心,感染更多人,激发热情,共同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田毅:男,自动化系自54班。总学分绩排名年级第一,入选“星火计划”第十一期并担任理事长。曾获蒋南翔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郑维敏奖学金、高通奖学金等。曾获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先后在国际会议 2017 IEEE ICIP、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2018 IEEE CVPR 上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随后前往美国 UT Austin 研修。担任2018 年模式识别国际会议(ICPR)、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国际会(IEEECASE)、智能科学与大数据工程国际会议(IScIDE)的审稿人。担任系学生科协副主席、自54班学习委员。
王元辰:做国际舞台上的清华环境人,在国际组织致力全球气候行动
王元辰认为,自己在本科期间发生的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受助的、踏实勤奋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受助的、踏实勤奋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回馈的、敢想敢做的带动者”。
三年来,她学业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作为全球胜任力的储备,语言能力也是她不断发力的领域,曾获多项大型演讲比赛冠军。在学业之外,王元辰还担任了团支书,并且加入了环境学院健美操队、校合唱队,这些经历同时锻炼了她的领导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哈佛交换期间,王元辰师从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副教授Joseph E. Aldy,并成为课程上唯一获得满分的本科生。在国外求学期间的卓越表现使得她的导师对她有着极高的评价,教授评价王元辰超出了自己对本科生的预期:“她工作的努力与热情是极宝贵的” 、“(她)工作刻苦,研究能力强“。
王元辰在国外的实习与实践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她做过美国国会实习生,参与过八场听证会、十场简报会,提交过九份政策分析备忘录,担任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助理。她曾代表团队向蒙大拿州州长提问,并受邀成为大会发言嘉宾之一,介绍中国的新能源政策;此外,她还是美国国务院全球环境领导力项目20位青年代表之一,巴基斯坦地区级气候变化会议6位Panel Talk发言嘉宾之一。十个月里,她在五个机构实习,真刀真枪参与气候工作。
谈到未来,王元辰说,她希望能带动更多青年关注气候变化。她曾作为主席团成员举办首届清华大学模拟气候会议,作为秘书长筹办第二届模拟气候会议;最近,她又带领团队申请到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参会资格,将于12月前往波兰。
“2015年中国在联合国的会费7.9%,但中国职员只占联合国职员的1.1%。国际环境人才的匮乏,影响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而王元辰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在展示的最后,她用清亮的声音说道——
“我是王元辰,我要做国际舞台上的清华环境人。”
王元辰:女,环境学院环54班。连续三年学分绩专业排名第一,大三下学期前往哈佛大学交换,全部课程均为满分。曾在美国国务院全球环境与领导力项目、韩国东北亚学生领袖论坛,巴基斯坦地区级气候变化会议等国际论坛上发言。曾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维也纳总部、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美国国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担任实习生。曾担任班级团支书,校合唱队一队队员,曾获IET全球英语演讲比赛中国区季军等。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候选人刘充-社科学院
刘充:我的眼前分明只有一个字,美!是自然的、抽象的美,也是社会的、鲜活的美,我想,更是学科交叉的美!
社科学院党委书记作为刘充的推荐人,用“唯一”来概括刘充的经历: 2017年人文社科领域唯一一个SRT优秀项目一等奖、2018年人文社科领域唯一一位“未来学者”。
社会情怀和科学思维的统一,是刘充作为一个有清华底色的社科人的特征。在答辩中,刘充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提出的运用数学工具解释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方面的新的效率评价方法。他致力于学科交叉问题,发表多篇文章,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对话中,发现原来用严谨的数学思维运用是如此“美”,他说,这是“自然的、抽象的美,也是社会的、鲜活的美,我想,更是学科交叉的美!”获得全场掌声。
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自我提升与经验传播上,刘充用一只话筒传递了无穷的力量。在校内获得多项辩论和演讲比赛斩获佳绩,并代表清华大学参加高校联赛再次斩获冠军。他曾在清华大学几乎所有的学生活动上担任过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清华的几乎每一个侧面。
刘充曾在“人文清华”讲座中与美团点评 CEO 王兴对话,他被王兴所说的“清华人要有成为世界冠军的精神”所感染,永不言败,成为他的信念。“推己及人”的社科情怀也鼓舞着他从事系列培养工作,撰写主持词超过15万字,超过1000人参与。
刘充:男,社科学院社科52班。入选“星火计划”、“未来学者”计划、”“白杨计划”。曾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社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曾在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AOM汇报论文。获得校级实践支队金奖、SRT 优秀项目一等奖、“长征”演讲比赛冠军、“挑战主持人”大赛亚军、第12届“清锋明辩”辩论赛亚军及全程最佳辩手。曾任社科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校辩论队副队长、学生发展中心学协工作坊高级讲师,社科52班长等职。
姚顺宇:获得成果的那一刻,就像越过崇山峻岭寻到桃花源一样欣喜
物理系主任王亚愚说,10年课程,500多个学生,姚顺宇是印象最深的两个学生之一。他在本科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在PRL上发表两篇论文,PRB上发表一篇,已经有实验科学家在验证他的理论,超越普林斯顿博士生的平均水平。他相信他能成为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
他认为,对科研,更重要的就是创造知识。50页长文章发在PRB上,成为了字典性参考文献。“获得成果的那一刻,就像越过崇山峻岭寻到桃花源一样欣喜。”他认为,灌水不仅毁掉自己,也伤害后来者?要关注有价值的研究。
发现科普虽多,介绍前沿科学研究却是一片空白。他就努力填补这个空白。
姚顺宇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说,知识不是要学得多,学得深,而是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理解,要报着科研的心态去学习。而科研课题的很多技术可以边做边学,他很认同渗透式学习的方法。遇到一个问题,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学术品味,是推动研究的动力。
“本科不是学术灌水的挡箭牌,这对自己、对同行来说并不是好事。做研究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水平,实际上基本的知识可以做出很棒的研究 。很多技术可以边做边学,这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保持提出问题的态度。”
姚顺宇:男,物理系物理52班。大三学分绩年级第二。曾获清华大学学堂计划奖学金、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担任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物理班班长、班级团支书、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会副主席,参与教学改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得到编辑推荐。承担物理系科普工作,两篇中文述评发表于《物理》,并撰写数篇阅读量过万的推送。
李林森: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微纳电子系的任天令教授用四个字评价李林森,“能量巨大”。
密密麻麻的英文著述,满屏硬核的获奖经历,李林森的展示材料满足了所有人对清华特奖的想象。他曾获2015年16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金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李林森突出的竞赛成绩,为理论、仿真、实验、项目能力打下基础。如今,他已发表SCI论文6篇。
大一暑假,李林森入选美国创新创业调研团,在硅谷之行的调研中,他认识到芯片是电子硬件技术的核心所在,涉及硬件相关技术都离不开芯片,如人工智能、自动行驶、物联网、5G。美国归来,他重新规划发展方向,决定投身科研。在专业分流时,他选择了微纳电子系。 确定方向之后,他积极参加微电子相关的海外交流,尤其是在麻省理工学院EE方向交换期间,先修两门博士生课程,拿下GPA 5.0/5.0的好成绩。
早在大一期间,李林森就进入微纳超净间;而在MIT,他更是直接通过考核解锁所有超净间权限。2018年7月到9月,他又参加了参加斯坦福 UGVR暑研项目。大三暑期,李林森向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投稿并被录用。这一会议是微电子器件领域的顶级会议,影响力巨大,堪称圣殿级的会议。
任天令教授认为,李林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级的学生”。希望他能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发挥出超巨的能量,不断超越。
李林森:男,微纳电子系微51班。本科期间竞赛成绩突出,科研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6 篇 SCI 论文正式发表,其中一作或共同一作 4 篇,MIT EE方向交换期间,课程全获满分,并成为第一个加入 MIT 微纳加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本科生,获MIT微纳加工实验室主任Jesus del Alamo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吕一铮: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吕一铮的推荐老师说,当我得知他以直博第一的成绩成为我的学生时,我在思考怎么让他在清华园里自由飞翔。“熟练掌握四门外语、科学探索中国语言学、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品格高尚、为人忠厚、严于律己、尊重师长、心怀祖国”都是他的导师眼中闪闪发光的吕一铮。
作为清华学子,吕一铮在环境领域和人文学科都有杰出表现。环境工程三年平均学分绩第一,在ISIE Americas 2018会议上作为唯一本科发言。研习6门外语,在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作为唯一本科生发言,在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中获当年唯一满分。
以文理兼修,知行合一为标准,他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从农村到城市,从大漠到山林,12次社会实践中,吕一铮共获得一次金奖,两次银奖,三次铜奖,足迹遍布中国7个省级行政单位及越南、德国多地。发起以绍兴地方曲艺莲花落为背景的系列实践,弘扬家乡文化。
在答辩现场,吕一铮用英、日、韩、德、越南语五种语言向大家说——“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获得满场喝彩。他说,“工程是我的本分”因此选择环境事业,在未来的人生中“要为环境事业添砖加瓦,光大我事业。”
吕一铮:男,环境学院环51班。三年总学分绩年级第一,星火计划第11期成员。主持的SRT项目入选大学生学术推进计划获A级评定,口头报告和海报被ISIE Americas 2018会议接收。曾获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三等奖。日语韩语均通过最高水平测试,大学德语四级。曾组织参与12次社会实践,获得1次校级实践金奖,2次银奖,3次铜奖。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好读书奖学金等荣誉。
-end-
各位特奖候选人特点不同,但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清华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共同特质。为所有特奖候选人打call!
点击下方超链接,获取近十年清华本科特奖得主大数据
“清华本科生的最高荣誉” | 图说十年特奖得主(附历年名单)
实录 | 陈 缘 龙新力 岳 颖 向思薇
李恺文 廖俊林 王心怡 张瀚文 赵文达
摄影 | 尹浜兆 裴雨晴 张绯阳 欧阳代为
编辑 | 王泰华 曾繁尘